close

為什麼美國只有兩百年ㄉ歷史呢??????

 

 

檢視圖片 

美利堅合眾國(United States of America),簡稱美國,舊稱花旗國的簡稱,它是位於北美的一個帶有民主、分權、制衡傳統的聯邦共和國。美國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,並對議案擁有否決權。

美國位於北美洲南部,東瀕大西洋,西臨太平洋,北靠加拿大,南接墨西哥及墨西哥灣。美國的氣候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和亞熱帶氣候,僅佛羅里達半島南端屬熱帶。飛地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緯60至70度之間,屬北極圈內的寒冷氣候區;另一塊飛地夏威夷州位於北迴歸線以南,屬熱帶氣候區。但由於美國幅員遼闊,地形複雜,各地氣候差異較大。

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76年英屬的13塊北美殖民地的獨立宣言。自1776年從英國統治中獨立出來後,1789年成為統一的聯邦共和國。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,美國已經在經濟、政治以及軍事實力各方面都超越了它以前的宗主國和其它任何國家。蘇聯解體後,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,而且是唯一一個在世界上諸多國家駐扎並使用軍隊的軍事大國。

●美國的歷史

 

 

第一章 殖民地時期

第二章 獨立戰爭

第三章 全國政府的成立

第四章 開拓西部和美國文化的演進

第五章 地區衝突

第六章 發展與改革時期

第七章 海外的衝突與國內的變革

第八章 現代美國

美國人是個勇敢而愛好自由的民族。他們原本來自世界各地,是許多不同的文化種族和宗教,經過長時期的共存結合而形成的,漸漸他們以身為美國人而自傲。17世紀以前,北美廣大原野僅有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居住,但經過百餘年的移民,這裡已成為歐洲國家人民的新家園,其中最主要的是英國人所建立的13州殖民地,日後這13州殖民地宣布脫離英國而獨立,也是幾經協商與改革,聯邦體制的美國於法國大革命前夕,才正式登上世界舞臺。早期的美國很歡迎外來的移民,這些殖民使美國迅速地成長。在1776年,美國人口只有300萬人,而現在則已超過2億7千萬。
1607年,在乞沙比克海灣建立的詹姆斯鎮,是英國人在北美所建立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。以後移民陸續湧入,定居於沿岸地區,也大都以英人為主。

殖民時期
 十八世紀中葉,十三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,他們在英國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。北部多以伐木、造船或捕魚為生;南部多商業性的大地主;中部則兼具北部和南部的特色。這三個地區殖民情況的不同,便成為以後各地區利益分歧的主要原因。
1607年,在乞沙比克海灣建立的詹姆斯鎮,是英國人在北美所建立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。以後移民陸續湧入,定居於沿岸地區,也大都以英人為主。

獨立運動
 十八世紀中葉,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有了裂痕。殖民地的擴張使他們產生自覺,為免受英國迫害而萌生獨立的念頭;而英國國王卻不瞭解這種自覺。此外,英、美之間並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彼此的權利與義務,加上英軍阻礙移民者向西擴展、英國國會又通過增加殖民地賦稅的法案,以及高壓政策,因此美國便名正言順的向英國宣佈獨立。
1775年,獨立的活動首先在麻州點燃,繼之華盛頓在1776年發表了有名的「獨立宣言」,由於奧地利、法國及其他反英國家的協助,1781年,美軍獲得決定性的勝利而完成獨立,並組織聯邦政府。

向西擴張
 十九世紀初期新移民越過阿帕拉契,向西移動,移居美國邊界,深入墨西哥領地奧勒岡。1846年,英國將奧勒岡南部讓給美國。墨西哥戰爭的結束,更使美國獲得新墨西哥及亞利桑納州的南部。1867年,美國自俄國購得阿拉斯加。1898年,夏威夷併入美國。在擴張的過程中,美國人與印地安人屢次發生衝突,但到了1840年代,美國人已將印地安人自密西西比河以東趕至以西。

  領土的擴張使美國經濟日漸富裕,甚至使之在農產產量方面執世界牛耳。然而在領土擴張的同時,美國也發生了部分政治上的改變,1828年,傑克森總統將貴族式的民主轉變成平民式民主,使美國有了真正的民主。1823年,門羅主義的宣布,警告了歐洲各國不可干涉西半球國家的自由,則使美國跳離歐洲強權的紛爭之外。

南北衝突
 由於美國南北之間經濟結構的不同,引起了對黑奴問題的爭執,終於在1861年爆發了南北戰爭,內戰不僅暴露了美國的弱點,也對國家的存亡作了一番考驗,直到1865年北方勝利,中央政府政權方得鞏固,奠定了統一的基礎,奴隸制度也得以廢除。

工業化與改革
 十九世紀初期,美國開始工業化,內戰之後美國的工業化才算步入成熟期。此時,應大眾需要,許多新發明因應而生,如打字機、電話、電燈、留聲機、汽車等。這一段期間內,美國能迅速工業化,可說是由於內戰需要,大大刺激了製造業,而加速了經濟的發展。

  對外事務方面,1870到1880年間,美國對國際事務並不熱心,但1898年美西戰爭是美國對外政策一個轉捩點。此外,1914年,世界大戰的爆發、1917年美國的捲入大戰漩渦中,則可謂是使美國在世界上扮演新角色的關鍵原因。

世界上的新地位
  美國之參戰,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得以致勝的主要原因。由於1915年德國宣布無限制潛艇政策以封鎖英倫三島,如果德國得逞,勢必使軍國主義橫行歐洲,並危及美國民主的安全,於是美國威爾遜總統終於在1918年對侵略國宣戰。戰後,他並提出十四點原則。戰後美國的經濟一度呈現極度繁榮,但因基礎不穩,以致引起經濟大恐慌,反而迅速摧毀了美國經濟。

   1932年,羅斯福總統施行新政,雖解決了許多困難,但美國經濟還是到二次大戰以後才真正活絡起來。1941年,日本偷襲珍珠港,美國才加入戰爭,1945年8月在日本投下原子彈後,日本無條件投降,才結束了二次大戰。大戰結束後,美、蘇成為世界二強,分領民主、共產兩大集團,由於美、蘇關係一度惡化如戰時,因而世稱為「冷戰」。

1960年代初期,黑人問題一度成為美國內部最主要的問題。60年代中期,許多美國人開始不滿政府的對外政策,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越戰問題,此時期犯罪率、暴動率也大為提高。1969年R.M.尼克森上臺後,美國陷入越戰泥淖不能自拔,經常性的財政赤字和龐大的軍費開支,加劇了通貨膨脹,處於內外交困境地。1969年起,尼克森以“夥伴關係、實力加談判”作為美國對外政策的新戰略。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,發表了中美上海公報。1974年8月9日,尼克森因水門事件被迫辭職,副總統G.R.福特即就任第38屆總統。1975年5月,正式宣佈越南戰爭結束。
1979年1月1日中共與美國建交公報生效,實現了兩國關係正常化。在美蘇關係方面,尼克森提出新“和平”戰略後,兩國加強了對話。1972年5月,尼克森訪蘇,簽署了限制戰略武器條約。80年代,美蘇軍備競賽從數量方面轉向質量方面。1985年以來,美蘇經過不斷談判,終於在1988年6月1日,兩國領導人在莫斯科交換了中程導彈條約的批准書。美蘇關係進一步趨向緩和。
1986年11月,美國爆發了“伊朗門”事件,披露雷根政府(成員)繞過國務院並隱瞞國會,於1985年至1986年秘密向伊朗出售武器,以換取美國人質,並將其中所得款項,轉移給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裝。1987年,美國以保護海灣通航的名義,派遣軍事力量去海灣,同伊朗多次發生軍事衝突。1989年1月布希就任美國第41屆總統。
1990年爆發海灣戰爭。美國出兵伊拉克。迫使其退出科威特。1992年,民主黨人柯林頓當選總統。其間美國及多國部隊多次空襲伊拉克以制止其研製核武器。90年代末,在美國領導下,北約東擴。
1999年初,美國領導北約向南聯盟發動空中打擊。
在經濟方面,1973年“能源危機”後,1974-1975年美國爆發了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;美國經濟陷於以“滯脹”為特徵的綜合並發症中;1980年美國經濟嚴重衰退。1981年雷根任總統後,推行高赤字財政政策,用大規模減稅和增加國防開支來刺激經濟、鼓勵投資,同時嚴格控制貨幣發行量。1982年美國經濟開始復蘇,轉入低速增長。1987年10月雖發生股市暴跌風潮,美國經濟情況仍較平穩,但財政赤字和外貿赤字仍是美國經濟的隱憂。進入90年代,美國電腦業發展迅速,並帶動全球的高科技資訊業,開拓了新一代的產業革命!

進入二十一世紀,人們轉而關心政治,現今美國雖仍執世界民主地位之牛耳,但其實際影響力已大不如前。

美國之前是由英國統治的唷!

參考資料

知識+ & 撒旦愛smile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ose77c008 的頭像
    rose77c008

    猜猜我是誰??

    rose77c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